中新網金華12月7日電 (見習記者 施佳秀 實習生 吳雨辰)此間正在浙江東陽舉行的2014年察哈爾公共外交年會上,來自全國政商界人士就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”展開探討,提出中國公共外交應該更多地接地氣,深入基層,讓普通百姓更多地感到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援助。
  中印緬孟(中國、印度、緬甸、孟加拉國)地區經濟合作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中國雲南學術界提出,並得到印緬孟響應的合作構想。2013年中印共同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,推動中印兩個大市場更緊密連接。
  雲南紅酒業集團董事長武克剛結合自身在緬甸的經歷首先發言。他認為,中國對緬甸的援助目前演變成了兩個方面,一方面當地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希望中國的援助項目,但另一方面,在這些項目的建設中出現的環保、拆遷等問題卻可能會讓當地老百姓怨聲載道。
  武克剛表示,公共外交要把非官方、民間的聲音如實反映,才能讓中國對該地區的援助發揮更好的作用,更好地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。
  武克剛的發言得到了在場許多嘉賓的認同。外交部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關呈遠表示,中國在緬甸花費了很多人力、財力,但卻沒有得到當地應有的認同,這是讓人遺憾的地方。
  關呈遠提出,“公共外交能幫助我們國家的對外政策做一些闡述,向當地說明,求得當地的輿論、人民、政府更好的理解、認同、接受。”
 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錢利華認為,相較於日本,中國在緬甸的投入更多,但效果卻不如日本好。
  “日本就是大量的NGO、志願者,甚至學界、官方人員直接下到基層去,他們可能給你幾十萬美金,但是好多人為了這個項目轉,為了這個項目研究,給你宣講這些錢怎麼花,你們會得到什麼好處。我們就做不到,我們一下子撒出去幾億、幾十億,都是上層在談。”錢利華如此說道。
  他認為,能不能接地氣,能不能跟基層的老百姓打交道,把中國對他們提供的幫助、項目說清楚,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,這才是公共外交的主旨所在,如果做不到這些,那麼公共外交就是失敗的。
  外交學院黨委副書記鄭啟榮也談到,過去十年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都是非常高尚的,但在具體推行過程中,因為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同,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去落實非常不容易。如果國內在推進外交的過程當中只註重走上層,只註重和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打交道,忽視了草根,這個狀態是不能持久的。
  中國政法大學國政系主任李群英認為,中國對緬甸的援助非常可惜。因為中國的援助很多都是對政府的援助,普通的老百姓感受不到。
  對於對外援助效果不佳的現象,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呂鳳鼎最後總結稱,公共外交或者民間外交要做的,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要有以“促進中國和他們所在國,或者留學國家的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榮、為責任”的狀態,在如此狀態下,中國的形象和地位一定會不斷提高。(完)  (原標題:政商界聚浙建言孟中印緬公共外交:接地氣 入基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b60qbtd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